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缂丝与刺绣结合又融入丹青艺术几百年前史的丝绣珍品露脸上博

发表时间: 2023-11-18 作者: 贝博软件

  缂丝与刺绣结合,又融入丹青艺术,运丝之理融于画意之间,成为我国艺术史上的共同景色。“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今日对大众敞开。本次展览是上博继2007年“海上秀丽——顾绣珍品展”之后举行的又一次宝贵丝绣特展。

  此次展览展出上博收藏我国明清缂绣精品27件(套),辅以书画8幅(组)。展览分为“明清缂丝书画”与“明清刺绣书画”两个部分,除部分顾绣藏品外,皆为初次展出。

  走进展览现场,首要映入眼帘的是三幅尺度巨大的“同题”著作“群仙贺寿”,其间两幅为缂丝著作,一幅为绘画。这样的规划,能让观众感触缂丝书画与一般书画的差异。由于观众可在30厘米的近距离观看这些著作,不难在杂乱的画面中发现风趣的细节。比方榜首幅缂丝著作《群仙拱寿图》,画面左边的“合和二仙”是两名成年男人,但周围的画作上,他们变成了两个胖乎乎的童子。上海博物馆工艺研讨部副研讨馆员于颖介绍,这幅缂丝《群仙拱寿图》虽是明代著作,其原始画本却是宋元时期的著作,因而人物呈现出显着的宋元特征,而到了明代,“合和二仙”公认的形象已是童子。

  《群仙拱寿图》是展览榜首部分“明清缂丝书画”中的重要著作。这幅“打头阵”的《群仙拱寿图》,画心宽118厘米,纵164厘米,在缂丝著作里肯定称得上巨著。于颖和记者说,假如缂丝著作宽1米,那缂丝机的宽度至少要2米。这样尺度巨大、色彩丰厚的著作,检测工匠的技艺,工匠要像电脑相同记住画面每一处色彩细节,织这一步就要考虑好后边几步,两个工匠一天或许只能织几毫米。

  特展第二部分是“明清刺绣书画”——跟着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开展和成熟,刺绣技法深受影响,逐步发生能以针代笔绣成的画作。焦点是明代晚期的《东山图》。据介绍,这一著作是传世顾绣仅有的手卷方式,卷后有董其昌崇祯五年(1632年)的题跋,其间显现,这一著作是董其昌以宋代赵伯驹名画《东山图》摹本,托付上海顾氏绣工完成后赠送同僚,足见顾绣在当时文人贵族中的位置。

  众所周知,丝织品是极难保存的,更不要说这些现已几百年前史的陈旧丝织品了。据介绍,为了此次展出,上海博物馆归纳展览陈设和文物保管两方面的需求,为已装裱的缂绣画片专门规划制造了文物安全镜框。像为缂丝《群仙拱寿图》这样超大尺幅的著作制造巨型文物安全镜框,在国内尚属初次。此外,展览还在灯火布控、挂靠布展、温湿度等多方调试,过滤或许损伤文物的光波,规划上也要重复核算组合,由于不相同的色彩的丝线,对光线的感知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