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将领回想:淮海战役前国军中产生的那些稀罕事

发表时间: 2024-12-24 作者: 国内案例

  1948年深秋,徐州城内人心惶惶。街头巷尾,戎行营房,处处都在谈论一件怪事:为何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峙会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司令?一位曾经在国军高层任职的将领回想说,其时军中传言,这是一场触及派系奋斗、军事布局、个人恩怨的杂乱比赛。在徐州这个"四战之地"上,一场关乎国共两党命运的大战行将打响。但是,让人隐晦的是,为何蒋介石会在此刻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人事安排?为何白崇禧会在承受总指挥的第二天忽然变卦?这些看似不合情理的决议背面,终究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48年10月初,军事委员会作战室内,几位顾问正在严重地研讨徐州区域的地形图。其间一位顾问指着地图上两条穿插的铁路线说:"徐州不仅是陇海线和津浦线的交汇点,更重要的是这儿还操控着通往苏北平原的咽喉要道。"

  其时的徐州,不仅是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更是衔接华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的纽带。城南接近淮河,北依微山湖,东临鲁南丘陵,西接豫东平原。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徐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国军总顾问部一份绝密陈述中具体记载了其时徐州区域的军力布置状况。在徐州及其周边区域,戎行总计布置了95万人马。其间徐州"剿总"下辖60万人,主要由邱清泉的第二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组成。这些部队中有适当一部分是受过美式装备和练习的精锐之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兵团中,第二兵团和第七兵团是全机械化作战部队,装备了很多美式兵器。据其时在第二兵团任职的一位顾问回想:"咱们兵团的装备适当精巧,每个师都装备了美式火炮和通讯设备,运送车辆也很足够。"

  但是,这支巨大的戎行在布置上却存在严重问题。首先是两个"剿总"的分立。华中"剿总"司令部设在汉口,下辖35万军力;徐州"剿总"司令部设在徐州,统领60万人马。这种涣散指挥的格式,导致了军令不一致、调度不灵敏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