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苏商风采】孙德荣:斯尔克的

发表时间: 2023-11-14 作者: 贝博平台客户端app

  美丽的太湖之滨,坐落着素有丝绸之府之称古城——吴江。有关丝绸的悠长历史与浓厚的文化气息赋予了这座古城独特的丝蕴,浸染了生在吴江的江苏斯尔克集团董事长孙德荣。“小时候,我从学校回来,跟着父母去养蚕,看着他们怎么吐丝、怎么织造成丝绸,再熟悉不过。”

  从那时起,与“丝”的情缘,冥冥中结下。1987年,二十多岁的孙德荣进入吴江庙港外贸公司,在真丝成品出口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为当地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97年,他自己创办了一家以真丝、化纤产品为主的贸易公司;2003年,他积极做出响应江苏省政府关于“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号召,怀揣产业兴邦,实业报国的梦想,第一批到达新沂投资创业,公司的名字叫做“江苏斯尔克集团”……“斯尔克”正是英文“丝绸”的音译。

  在他的带领下,斯尔克从单纯的织造企业起步,发展成为现在年销售额十多亿,以化纤、纺织为主体,染整为特色,集贸易、投资等产业综合发展的多元化集团。

  正如孙德荣所专注的领域一样,蚕丝一般奉献、亮节、坚韧、温润的品格,为他的创业之路埋下了金线,熠熠生辉。

  “春蚕到死丝方尽”,如诗所言,奉献是丝绸品质的来源。这种精神,也悄悄融入了丝绸之府的个体之中。

  1997年伊始,在家乡苏州吴江,凭借着丝绸和化纤贸易生意,孙德荣的公司已初具规模。但他的脚步远远不止于此,“贸易做到某些特定的程度,一定需要实体的支撑。”2003年8月的一天,孙德荣沿着古老的大运河溯流而上,驱车千里前往徐州新沂考察。次年,他放弃家乡优渥的生活,在江苏省政府“南北挂钩对接”政策的号召下,在新沂正式建厂。

  江苏斯尔克正是孙德荣2003年到新沂以后启用的新企业名称。“我原来做丝绸生意,从贸易转向实业,依旧绕不开丝绸。”这是“Silk”的译音:既指向家乡,又隐隐暗喻了孙德荣产品未来的潮流:走出去,做丝绸的创新。

  敢于走向苏北,只是孙德荣突破的第一步;深入工厂,做技术的创新,做产品的突破,孙德荣更是“大胆”。

  2006年开始,高档混纤丝产品受到市场的青睐。许多客户拿着产品高价寻找生产企业,但是没人能做,孙德荣直接将目标定位到这种产品:异收缩混纤复合丝上。当时,国内外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是“纺丝”+“混纤”的两步法,成本高、流程长、质量难以控制。

  孙德荣瞅准这个机会:“能否改两步为一步?”业内同行纷纷认为“不可能。”“很多人瞧不上我的做法,人家韩国人日本人都没搞出来,你怎么会做的出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2006年,我们研发出来了;2007年,郑重进入产业化。2008年时候,产品供不应求。采购我们的异收缩混纤复合丝的商户,不得不提前付款,等两个月提货。看到这款产品如此热销,2010年另外的品牌纷纷效仿。到今天为止,因为优秀的品质,我们的产品价格仍然处于市场内较高水准。”

  能获得最终的结果,是因为孙德荣敢于冒险、舍得投入、坚持到底。刚开始研发的3年,他已经投入了5800多万元的研发资金。回忆起这段经历,孙德荣说:“当时如果失败,企业就倒了,但我挺过来了。”

  孙德荣说:“哪怕仅仅只有2000万的利润,研发投入需要3000万,只要对企业有利,我都会投,都会去做。也正是这样对研发投入的不计成本,才拥有了企业在行业的话语权、定价权。”

  “来新沂的时候,我刚刚在吴江庙港买了一块土地,但我仍然选择来新沂,不仅仅因为这里的政策,也源于我天生喜欢挑战,喜欢做别人认为很难的事。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做贡献。”

  “一个企业的常青,必须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斯尔克的定位,就是在一个领域里,做精、做强、做长久,这样才有机会把企业做成百年企业。否则五年、十年之后,你的企业就看不见了。”

  孙德荣明白:就像是用绸缎织出一幅画。做企业,需要条分缕析、聚精会神的韧性。

  “在2010年的时候,异收缩混纤复合丝市场火爆。当年,银行愿意给我20亿授信,让我赶快上项目、做大规模,但我没有同意,还是把现有这样的产品不停地完善。如果我做大了规模,我就没这个精力完善产品。如果我做大了规模,销售额可能是过百亿,但不会有现在的行业定价权。”

  孙德荣说:“我的性格就是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到极致。”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和一线员工、管理人员一起钻在车间里搞研发创新。在员工眼中的孙德荣,是一位懂技术的专家。员工说:“有很多技术标准,都是孙总亲自制定。”

  因为专注,斯尔克做到了与国际接轨。斯尔克旗下纺织、印染产业均已通过全球回收标准GRS(可追溯)认证,使公司搭上了国际环保市场的“直通车”。“有客户跟我说,你们产品售价偏高,能不能价格降一点?我的回答是产品在市场上从来不打价格战,因为我们的产品在质量、品质、科技含量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孙德荣自信地说。

  “现在,斯尔克的一年营业额尽管只有十几个亿,但我们有一点,还是感觉很自豪,那就是我们在细分行业的话语权。”据介绍,目前两项异收缩混纤复合丝的国家行业标准均由斯尔克牵头制定。

  2018年,第三代面料超仿棉在斯尔克的新建生产线上投产。这是斯尔克和上海东华大学一起研发了整整六年的产品。斯尔克是国内第一家研发并投入产出的公司,这一项目,被列入“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为何需要去研发超仿棉?因为我们的祖国棉花缺口量太大。超仿棉技术突破以后,国家才可能有效地放开棉花管控,甚至以后棉花可以少种,腾出耕地,改种粮食。超仿棉目前为止国内只有我们一家在做,如果这个做好了,以后对这个行业的带动是有革命性价值的。”

  “我们现在正在做产业化,过了春节,可以大批量生产。”谈到新产品,在孙德荣眼中,是不愿停步的激情。

  孙德荣回忆,2006年,他们把自已设计好的“一步法”设备图纸拿到中丽去加工。中丽的答复是:“可以加工,但是纺不出丝不负责任。”然而,令中丽想不到的是,设备在斯尔克投产后不仅纺出了丝,而且还为中丽赢得了大量的订单。

  “我们当时与中丽签订了三年的设备保护期。可是不到一年,中丽上门请求解约,原因是排队买设备的企业太多了。我们只好放弃三年的保护期,这也算是我们为行业作出的一点贡献吧。”

  2006年,孙德荣的异收缩混纤复合丝以“一步法”形式投产后,可以说震惊整个行业。“业内几乎所有大企业都争相参观。”下一步,自然是效仿,国内数家纺丝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始购置相同的成套设备。面对不可避免的“抄袭”,孙德荣慷慨地说自己早已做好心理上的准备。2012年开始,公司在纺织倍捻机设备上又取得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此项技术也成为国内多家纺织大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行业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纺织行业产业体系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孙德荣说,正是因为斯尔克的“包容”分享,整个行业流程节约了50%的人工、30%的原料浪费,耗能降了近一半。

  孙德荣用行动说明:“靠垄断享受一项技术的成功并不是长久之计。”那么,长久之计是什么?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孙德荣告诉公众:“我们是靠创新吃饭的。”

  “几年前,我们投入研发的一个染厂,当时相关部委已经取消了审批,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样本工程出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领导带着孙德荣到日本、韩国、欧洲等地考察。这家染厂,在2018年获评国家工信部印染行业中的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

  “我自己感到很荣幸。2016年,行业协会把我推进国家科技部全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全行业只有三个人。”后来,孙德荣入选了中组部的“万人计划”。在现场,孙德荣对颁奖专家说:“我的企业太小了,可能不够这个资格。”专家对他说:“这不是看你企业大小的问题,而要看你对整个行业的贡献。”

  “从吴江到新沂投资建厂,开始确实有许多的不适应。后来慢慢就习惯了。我始终在想,人活一世要有价值。我企业做的不大,但是政府、行业协会给了我很多的荣誉,他们都以为,我是为行业做出了贡献。”

  目前,斯尔克在新沂创造了1400多个就业岗位,年纳税近5000万元,在新沂排名前五。“企业怎么样去回报社会?我认为,就是做社会需要的事情,响应号召。”

  多年前,孙德荣就了解到新沂当地老党员、老战士生活贫困的状况,便决定为他们盖新房。每年盖10户、连续做8年。迄今为止,斯尔克在新沂累计捐赠超过1000万元,“我们当时跟政府有个协议,每年固定50万元捐资给慈善总会,签了10年的协议。”

  孙德荣的梦想是是:把企业做成一个百年老店。“怎么做到百年老店?定位要准,专注一个领域,用专业做成行业标杆。我们愿做细分市场里的坚守者,不朝三暮四,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努力。”

  “拿着做丝绸的标准做化纤。”十几年来,这一直是孙德荣的商业信条。正是这份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创业初衷,才带领着斯尔克集团一步步地发展壮大,直至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