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江南“回笼须”给故宫宫灯展做灯穗

发表时间: 2023-12-06 作者: 渔丝

  不同颜色、不一样的材质的丝线,能构建出怎样的世界?在留园路的一间工作室,66岁的非遗匠人施建萍正和儿子、儿媳巧手翻飞,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即将举办的“故宫宫灯展”忙碌着。随着手指在机架上下翻飞,一缕缕灵动的“回笼须”渐显雏形。

  回笼须又称回须、排须,通过匠人巧手缠绕、灵巧编织“锁”住丝线,达到普通流苏难以“企及”的意境。传承人施建萍将古老非遗演变为一件件灵动精美的手工艺品,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北京故宫、影视剧组、古风爱好者纷纷向其抛来橄榄枝昨天,本报记者走进苏州排(回)须技艺非遗传承人施建萍的工作室,实地感受“回笼须”这一传统江南的灵动“末梢”。

  在姑苏区虎丘街道留园路上“藏”着一间非遗工作室,墙面上挂着琳琅满目的香囊、琴须和扇套搭配精致的“流苏”,这些手工艺品伴随着位置的转移而轻微摆动,摇曳生姿的同时又不失端雅庄重。若非仔细看,很难发现这些流苏与日常所见的流苏穗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穗子的末端多了由丝线圈起的小圆环。

  “这种流苏确切地说叫回笼须,每一根须都由两股以上的丝线交替拧成。一支流苏上有上百股回龙须,都是由同一根丝线岁的苏州排(回)须技艺传承人施建萍正在编织故宫宫灯展中宫灯尾部的灯穗,手指灵巧地上下转动。“最近我们在赶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订单,为岁末年初的宫灯展做准备。”施建萍介绍,工作室已经多次与故宫博物院等文旅单位展开合作,还参与双喜珐琅宫灯、四角宫灯的“回笼须”编织与修复工作。

  施建萍介绍,除了灯穗、琴穗,回龙须还常常做成手工艺品的配饰。“单独的一个香囊显得轻飘飘较为单调,如果配上一串带有编织绳结的回笼须,就能增添别具一格的古雅韵味,而且绝不会喧宾夺主。”

  如今,不少影视剧组越来越具匠心,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后,在讲故事的同时会融入不少传统非遗文化,其中就有苏州“回笼须”的“身影”。

  施建萍的儿子王子君也是工作室小组成员,他和记者说,工作室曾与热播剧《骊歌行》《如懿传》《延禧攻略》《周生如故》等展开合作,剧中用到的道具旗头、腰佩、香囊等只要与“回笼须”有关的,都出自他们之手,提升了“服化道”的整体质感。“墙上这款荷包就是《如懿传》里霍建华佩戴的同款荷包,是我们用老的布料仿古制作而成,从花色、纹理到回笼须的钩头,都很符合剧里面的人物端庄的身份特质。”因为经常合作,圈内一些影视剧的导演还与施建萍、王子君及其太太孙艳成为很好的朋友,每每要筹拍新剧,但凡要使用到流苏、回笼须的地方,都会专程造访苏州挑选、定制。

  几年前,王子君还拓展线上渠道,开了一间名为“苏城小艺”的网店。如今“苏城小艺”的粉丝量已经逼近4万,成为一家“双皇冠”店铺。王子君透露,这两个“皇冠”是他们一笔笔订单实实在在积累出来的信誉和口碑,他们盼望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回笼须手工艺品,让苏州这门传统技艺影响更广,传播更远。

  为了拓宽受众圈,近年来,施建萍全家坚持致力于回笼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学艺术出身的王子君作为“新生代”,凭借对色彩的敏锐度,辅助母亲在颜色搭配、纹饰组合上做出变化,在选用布料和丝线时也常以受年轻人喜爱的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取代过去的大红大绿,“在求新求变的基础上,我们仍旧是会遵从老底子的本原,在还原史料的基础上,尽量追求颜色搭配的和谐之美”。

  除了色彩、纹饰等视觉“软”更新,王子君还致力于编织工艺本身的出新。“我们创新了回笼须的编织技法,尝试在流苏上刻字,通过丝线错位缠绕的方式在流苏上用不一样的颜色的丝线呈现出字迹,让很多人感到大开眼界。”一位古琴爱好者上门定制挂在琴尾的琴须,王子君便用丝线在琴须上“刻”下“于君指上听琴音”“月满西楼下指迟”“几回拈出阳春调”的诗句,为这把古琴添了一份独特的“个人印记”。

  今年8月,苏州排(回)须技艺成功入选第六批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施建萍也在和街道社区接洽,希望有机会能够联合举办“非遗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让回龙须制作技法被更多的人了解、欣赏,真正融入生活,让这一门传统技法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记者 王可 见习记者 郭琪羽)